馬來西亞醫療福利政策面面觀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掃碼
繼續在永銘國際官網閱讀文章
分享給您的親朋好友更方便
馬來西亞一直以良好的環境和福利政策聞名,一起來看看在人民普遍最為關心的醫療方面馬來西亞都是怎么做的。
在建國之前實行以公立醫院為主的醫療福利體系,歷經了幾十年的變遷與改革,迄今仍然維持一個比較接近“國民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的模式,向本國公民提供免費或收費低廉的醫療服務。
馬來西亞的衛生行政結構
自 1957 年建國以來,馬來西亞一直維持二元化的醫療福利服務體系,即以政府醫院為主的低收費醫療服務體系,以及以商業機構為主的高收費私立醫療服務體系。基本上馬來西亞的健康和醫療服務是采取金字塔型的轉診模式(pyramid of referral institutions),而這個金字塔是由政府、私立綜合醫院、地區醫院(district hospital)、小區診所(policlinic)、主要的健康中心、助產士和流動及一般私人診所組成。最底部是基層醫療網絡,包括公私立門診診所、婦幼診所,以及鄉村健康系統(健康中心、次中心和助產診所等),提供門診、婦幼保健服務;而中層部份則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地區醫院提供住院和康復治療等服務;最后一層是各州的綜合醫院和專科醫學中心(例如國家心臟病中心),主要是提供專科醫療服務。
除衛生部外,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其它部門也提供健康照護的相關服務。教育部主要負責培訓醫療服務人員和推動學校衛生方案,其中包括預防接種、實施口腔保健和營養方案等。環境科技部主要負責公共環境衛生,包括污水處理、毒物和危險物品控制等。人力資源部主要是監督和執行職業衛生和安全政策,此外,還通過職工社會安全基金(SOCSO),提供職業災害醫療和康復補助。社會福利部則主要提供康復、老齡人群、毒品濫用者、精神病患者以及殘疾人的機構照護。
衛生籌資體制與支付體系
在醫療經濟學者 Roemer的一項全球性醫療福利體系的比較研究中,馬來西亞被定義為福利取向系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在醫療福利財務中仍負主要的籌資責任,以保障為相當大比例的國民負擔其醫療照護成本,其醫療福利利主要財政來源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一般稅收作為政府醫院體系的主要財源,由聯邦政府衛生部直接編制預算,以一次支付預算的方式(lump-sum budget)支付公共醫療福利體系的開支,其中包括運營預算(Operating budget)和發展預算(Development budget)兩大部份。運營預算主要支付包括管理、公共衛生、醫療照護、支持服務等各項支出以及新政策的推廣。發展預算則主要用在培訓、設備采購以及醫院的設立和擴建方面。
其次,職工社會安全基金(SOCSO)是一種強調雇主責任的社會保險制度。凡月薪1000元(隨國民收入水平而調整)以下的雇員必須強制投保,保費則由雇主全額負擔。當發生職業傷害時,這項基金將提供雇員的醫療費用、致殘補助、照護津貼及康復津貼等。
第三則是私人保險公司。在“健康馬來西亞”(Sihat Malaysia)計劃下(一種政府鼓勵私人保險公司開辦的醫療保險方案),政府大力推動國民預付健康保險,基本上是一種與美國健康維護組織( HMO )相仿的商業保險計劃。被保險人可以在特約的醫院接受醫療服務,并直接由保險公司支付醫療費用。
醫師協會還草擬了“馬來西亞:人人享有健康服務”政策建議書,建議政府開辦全民健康保險,這項提議獲得勞工和消費者團體的支持。迄今為止,政府醫院仍然按照該國 1951 年出臺的《醫藥費用法》的規定收費。
1951年,處于獨立建國期間的馬來西亞通過了醫藥費用法(The Fees Act),規定了政府醫院的收費標準。根據該法案,國民在政府醫院的門診費用為馬幣1元(約合人民幣2.2元),專科咨詢費為5元;病房的費用介于馬幣3元的三等房到80元的單人房不等,這項規定至今仍然保持。
可以說馬來西亞的醫療福利制度不僅完善嚴謹,還非常便利優惠。